2025年6月23日,重庆交通大学正式开始执行“三学期制”教学实践活动。在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的探索中,能源材料工程系将认知启迪、实践锤炼和实训历练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小学期开展系列特色教学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通过认知启迪、实践锤炼与实训历练,各年级学生收获颇丰,三学期教学成果精彩纷呈。
认知启航:前沿讲座激发专业兴趣
2025年7月7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了“材料·青春之约·双福·行远”系列讲座第53讲,邀请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冯德伦担任主讲。冯德伦副总工程师以《工匠是怎样炼成的》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经历。从修养篇、从业篇、理念篇、方法篇、技巧篇、成长篇和寄语篇七个方面阐释了如何锤炼工匠精神,强调了实践积累的重要性和明确成长路径对成才的意义。


实践历练:项目训练融会贯通
6月24日至26日,胡兵兵、孙玉恒老师主讲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践课程中实施了项目制训练。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汇报、项目答辩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半导体与电子技术博览”、“全球储能产业展”等实际产业主题开展知识整合与科技展示。课堂宛如科技交流会现场,学生们分组在致远楼124展示了新型半导体器件与储能技术的项目成果,并在教室答辩环节与老师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学生们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加深了对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能力。


实训拓展:聚合物制备与数字制造体验
除此之外,7月7日,在《聚合物加工与制备实验》课程上,2022级本科生开展了注射成型与挤出成型实验。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操作注塑机和挤出设备,成功制备出多组聚合物样条,将课堂所学的高分子加工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通过亲手实验,同学们进一步巩固了对聚合物材料加工工艺的认识。 7月8日,该课程还安排了3D打印实验。学生们利用FDM(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设备制作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装饰制品,亲身体验了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的魅力。看着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顺利打印成型,同学们对数字制造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认知启迪兴趣,实践砥砺能力,竞赛激发潜能
贯穿小学期的三大教学环节紧扣相连、相辅相成,为不同年级学生搭建了衔接课堂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成长桥梁,充分展示了能源材料工程系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能源材料工程系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创新潜力,并将继续深化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利用小学期平台,探索前沿与实践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材料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