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袁小亚,男,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重庆交通大学A类青年拔尖人才、重庆交通大学材料学科“纳米与功能材料”方向学科带头人,2018年重庆市教委等四部门“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电容器等);石墨烯类二维纳米材料水相、油相的稳定分散技术及复合材料;微纳功能复合材料先进制造及应用;功能建筑材料等。近五年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40多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担任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永固建材集团“特种石墨烯建材产业研发中心”首席技术专家。曾获2017年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一等奖”、首届重庆交通大学“科教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奖”获先进个人一等奖等奖励、2018年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秀奖一等奖、2019年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秀奖二等奖科技成果《油性、水性石墨烯高效分散技术及节能环保型石墨烯润滑油和多功能石墨烯水泥基材料》在2019中国(重庆)国际智能博览会公开展示。 |
2 |
|
胡春莲,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纳米材料结构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参研国家973项目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项目3项。发表SCI学术检索论文2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重庆赛区二等奖;重庆交通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课程思政比赛三等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微课比赛二等奖,年度考核优秀。近两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并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
3 |
|
王锋,男,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先进光学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研发与工业化研究。重庆市物理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重庆市物理学会理事;教育部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南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南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一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科研项目2项,省部项目5项,企业研发项目1项。 |
4 |
|
廖棱,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集中在结构电磁感知与无损检测、电磁与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重庆市民生专项,在渝院士牵头的科技创新引导专项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参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国家杰青等相关研究课题11项和12项横向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包括Carb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顶刊在内的SCI/EI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
5 |
|
吴海英,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结构损伤探测,高温高压下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研究。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5项,主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累计指导研究生4名(毕业2名)。承担《计算材料学》、《理论物理》和《大学物理》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获校级科教创新课堂教学优秀奖二等奖、校级优秀教案二等奖、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励。 |
6 |
|
夏川茴、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指导本科生获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1次、获得重庆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次、获得重庆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1次、获得重庆交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3次、指导研究生获得重庆交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次。担任重庆市物理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教育部物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西南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南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 |
7 |
|
张正仁,男,汉族,博士(同济大学),教授,英国Heriot-Watt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物理实验专委会西南地区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物理学会理事,重庆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重庆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重庆交通大学第八届十佳教师(教学名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机器视觉与3D光学成像、光电智能感知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此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8项、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在内的各类奖项近1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获省部级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获评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21年被重庆市物理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 |
8 |
|
李志,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5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 项(授权1项),参与编写外文专著2部。现担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学术编辑,Polymers的顾问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基金1项,省部级开放基金1项、重庆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一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5余次。获得,首届川渝科技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带领研究生参加2020年西部纳米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为:1)纳米材料组装与火安全应用;2)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火安全设计与应用3)火安全传感装置与设计。 |
9 |
|
李晓燕、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相关的功能材料研究,在热电材料及工业余热发电、利用太阳能治理水体污染及汽车尾气、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氢气、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光电化学电极材料等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累计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毕业4名)。承担《理论物理》、《纳米磁性材料》和《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
10 |
|
杨荣、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双原子分子激光冷却的实验制备与理论、凝聚态物质的行为与物性的研究。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各1项;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累计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毕业1名)。承担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重庆赛区二等奖1项。 |
11 |
|
陈文宝、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韩国忠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微纳米复合材料。 |
12 |
|
周超、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专业毕业。专业领域:高分子、复合材料 研究方向:1.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改性混凝土”、CA砂浆、道路修补材料中的应用研究。2.改性沥青的添加剂(环氧改性剂、层状纳米硅酸盐、抗剥离剂、降粘剂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水泥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的制备与合成。4.环氧结构胶黏剂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加固工程结构物中的应用研究。5.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聚合物相容性及高分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 |
13 |
|
殷鹏飞,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微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主编教材一部;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多项;主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高等统计物理 |
14 |
|
孙玉恒、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与碳基储能材料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磷酸亚铁锂(LiFePO4)阳离子体相掺杂改性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新型工程用功能材料的研究;(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主讲课程包括《纳米材料》、《薄膜材料与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等,以及研究生课程《无机固体化学》,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 |
15 |
|
江娜、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指导全国大物创新竞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比赛理科组第三名,获得校微课创新大赛二等奖,重庆市微课创新大赛二等奖。 |
16 |
|
史小慧、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阻燃剂与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先进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重庆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1项、课程思政培育项目1项,获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1项。 |
17 |
|
黄炎昊、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物理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聚合物多相体系界面凝聚态结构的演变;2)聚合物基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及传感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3)三维增材制造光敏树脂的合成与制备。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项目青年项目1项、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市级项目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国际杂志审稿人。主讲《有机化学基础》《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性能设计》等课程。联系方式:huangyh@cqjtu.edu.cn。 |
18 |
|
胡兵兵,199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进入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工作,中国-西班牙高等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新型能源材料研究所核心成员。主要研究领域:(1)新能源储能材料与器件;(2)锂离子电池正负电极材料;(3)水系柔性锌离子电池;(4)电池热失控/ 火安全;(5)电池材料回收高附加值利用;(6)柔性超级电容器材料等。已在ACS Nano、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Nanoscale、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厅局级项目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直通车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项目青年项目1项、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主持重庆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1项、课程思政培育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担任Nano-Micro Letters、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国际杂志审稿人,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累计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应届毕业1名),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项(结题2项,1项市级大创)、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二等奖2项、国家级A类竞赛2项(获三等奖)与国际竞赛1项(outstanding award)、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3项。主要讲授硕士研究生《材料电化学原理与技术》,本科生《应用电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成型技术》等课程。
|
19 |
|
闫婧欣,女,工学博士,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系副教授。博士期间,主要从事B2金属间化合物和面心立方中高熵合金微观塑性变形机制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参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
20 |
|
周木,男,讲师,材料物理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精密仪器测量、控制及生物医疗仪器的研发。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指导学生荣获大学物理实验创新竞赛重庆市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优秀指导老师,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近10篇。主讲课程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大学物理实验》等。 |
21 |
|
兰明乾,男,硕士,高级实验师,1993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物理教育专业,2002年工作调动到重庆交通大学,主要从事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 |
22 |
|
陈杭、男、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应用于生物内的新型材料制备和理论模拟研究。主持参与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
23 |
|
刘淼,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核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 |
24 |
|
李泓放,理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讲师。2016年9月至今在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科研领域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主省部级研究项目1项。近年来先后在《Actamaterialia》、《Physical Chemistry Chenmical physic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
25 |
|
杨娟,教育学博士,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主要从事物理教育学、科技传播学以及薄膜材料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科普研究》《金属热处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厅局级项目3项和校级教改项目1项。 |
26 |
|
李春雷,男,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理学学士。研究方向理论物理,包括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群论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
27 |
|
刘希婧、女、1985年生、博士、讲师,毕业于重庆大学物理学院,主要从事于凝聚态物理的一维多体量子纠缠的理论数值计算。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主讲课程为《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 |
28 |
|
韩向宇,男,理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主要从事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在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
29 |
|
曹洪,男,理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理论物理专业,主要从事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其研究方向包括:波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动力学行为、非绝热量子输运、波导管定向耦合器的设计以及光纤与激光耦合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 |
30 |
|
胡洁,女,1990.10,工学博士,中国共产党员,讲师,2020.07入职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系。在 Chemical Communication,CCS Chemistry 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12篇;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各1篇;参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主持校级启动基金项目一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掺杂调控及高性能设计与智能薄膜材料的设计及制备。 |
31 |
|
雷琳,女,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调电喷雾沉积技术及其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主持重庆交通大学人才项目,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十余篇。 |
32 |
|
王莲,女,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光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电材料制备与器件组装、热释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物理机制及应用等。先后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获得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重庆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主讲《近代光学》、《大学物理》等课程。 |
33 |
|
张蕙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于2019年和2023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和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发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 Light: Sci.&Appl." 、 " J.Colloid Interface Sci."、" Adv. Sci."、 " Angew. Chem. Int. Ed."等本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1篇获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联系方式:huiqizhang@cqitu.edu.cn。长期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 |
34 |
|
段有雨,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导师周小元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针对氮化碳和锡酸盐半导体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表面位点调控,对其光催化CO2还原,NOx和VOCs的相关应用进行了研究。面向国家“双碳”战略规划,开展了一些储能方向的研究,如镁(钠)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开发与设计。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参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10项。担任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SCI 国际期刊审稿人。近年来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部。获川渝科学技术大会一等奖(排1)。 研究方向: (1) 光催化CO2还原; (2) 光催化治理 NOx、 VOCs; (3) 镁(钠)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开发与设计。 联系方式:E-mail:youyuduan@cqjtu.edu.cn。长期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 |